邓小平的江西情

创建时间:2024-11-20 14:52
网站首页    精神论坛    邓小平的江西情
浏览量:0
收藏

钟燕林 刘岱熙

 

 

 

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无数革命先辈和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就与江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不仅源于他对这片红土地的深厚感情,更源于他对江西人民的真挚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多次重访江西,仍一直牵挂着江西人民、心系着江西的发展,他光辉的一生,深深地烙上了“江西印记”。

 

一、峥嵘岁月,心系苏区群众疾苦

 

从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3年多,历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等职。邓小平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

 

有一次,邓小平到瑞金叶坪黄埠头村调查,得知贫农黄木生家6口人,但在分田时只分得三亩五分黄土岗田,土质瘦又无水源,辛苦劳作,到头来收成甚微,生活十分困难。经调查了解到,原来,该村的地痞富农占着好田不松手,占多报少,干部光顾自己分好田,对群众意愿不理不睬,群众意见很大。

 

邓小平知道后,卷着行李到黄埠头村蹲点,挨家挨户访,一块田一块田看,把问题弄清了,将不称职的干部撤换了,重新组织贫农团丈量土地,将田按肥瘦、水源分为甲、乙、丙三类,然后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和劳力重新分配,肥瘦分均,多少拉平,并留出了部分好田作为红军公田。这样一来,问题很快解决了。黄木生来到自己新分到的田里,抓起一把泥土激动不已,他说:“这回我才算真正翻身了。”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会昌县委书记,同年7月任会寻安中心县委(又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他很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每逢周末就带领机关干部开展“礼拜六义务劳动”,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插秧、收割等,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多做半天工。”

 

一次,邓小平下乡时得知会昌筠门岭小吉村的刘泮林烈士亲属的几亩田因无劳动力,无法及时耕种,心急如焚。第二天,邓小平就派耕田队帮烈属刘嫂犁田耙田,随后,邓小平又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帮刘嫂家莳田,刘嫂感动得热泪盈眶。刘泮林的老父亲握着邓小平的手激动地说:“邓书记,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事后,邓小平专门召开区乡干部会议,他强调说:“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尤其要认真做好优抚工作。”会后,各区乡修订了优抚措施,组织了耕田队和代耕队。逢年过节区乡政府还组织人员登门访问,使参军光荣,拥军优属在三县各地蔚然成风,大力促进了扩红运动的深入开展。而邓小平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作风,被苏区群众传为佳话。

 

二、小平小道,情系人民前途命运

 

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将陈云、王震、邓小平战备疏散到江西。10月22日上午,邓小平和妻子卓琳及继母夏伯根来到南昌,选定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作为邓小平夫妇的劳动地点。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是人生中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一章。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工厂里,邓小平却以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书写了一段传奇。

 

据毛毛(邓榕)回忆:“陶端缙(拖拉机修造厂修理车间的主任)最初分配邓小平用汽油清洗机器零件,简单易做,但是邓小平年纪大了手抖,拿不住东西,而且弯腰也困难。后来安排邓小平干点看图纸的轻活儿,结果邓小平眼睛老视了看不清楚。最后邓小平自己提出,想干一点出力气的活,陶端缙同他商量,问愿不愿意用锉刀干点钳工锉点零件,邓小平立刻表示同意。”

 

在工厂里,邓小平的工作是繁重的,但他从未有过任何怨言。他像普通工人一样,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然而,他的心中却始终装着更大的事情--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幸福。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这片土地上时,邓小平便踏上了那条从宿舍通往工厂的小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邓小平在“将军楼”与工厂之间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小路。这条小路后来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

 

正如毛毛(邓榕)回忆:“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里,父亲有一个习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总是十分规律地围着我们那个小小的院子散步。他沉思不语,步伐很快,就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那红色的砂石地上,已然被他踏出了一条白色的小路。我时常看着父亲,看着他永远那样认真、永远那样沉静的神情,看着他向前迈出的快速而稳健的步伐。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打破束缚中国发展的瓶颈,让中国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认识不仅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平小道”的故事,是邓小平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传达出,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就一定能够找到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正是邓小平对人民的大爱,令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和领路人。

 

三、调研老区,挂念江西振兴发展

 

老区人民爱戴邓小平,邓小平与老区人民心连心。他时常惦记着江西革命老根据地的父老乡亲,关心着江西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他对红色故土一往情深,多次到江西实地调研,多次为江西题词,缅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勉励江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建设好江西。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南昌的三年零四个月的岁月里,他除了劳动、读书外,也做了几次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他先后走访了樟树、吉安、永新、宁冈、井冈山、泰和、赣南等地区和县市。

 

邓小平在江西的调研,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他总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自了解实际情况。他走进工厂车间,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共同探讨农业生产问题;他还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调研,邓小平对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看到了江西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也看到了江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宝贵的调研成果,为他制定更加符合江西实际的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1972年底的赣南之行,邓小平就非常关心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兴国,邓小平听到当地干部介绍兴国是个贫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时,他表情凝重。参观会昌南五十公里处的周田盐矿时,他回忆说:“苏区时期,没有盐的苦头我们是吃够了。我们自己熬硝盐吃。”临走时叮嘱盐矿负责人说:“要把盐矿办好,不仅满足江西人民的需要,还要满足其他兄弟省市的需要,眼光还可以放远点。”在瑞金,邓小平在听取瑞金县负责人和瑞金纪念馆负责人汇报情况后说:“瑞金的县办工业还可以,办起了一些厂子,农业还不太行。应该说,现在比过去好了很多。解放后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纪念馆宣传的内容,应该从井冈山斗争宣传到遵义会议。整个这段历史都应该宣传。瑞金对中国革命做过重大贡献,应该有一个革命博物馆。”

 

后来,在深入了解江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邓小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西的发展寄予厚望。他鼓励江西人民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邓小平的深情勉励,不仅是对江西人民的鞭策和激励,更是展现出他对江西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江西人民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如1992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赴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后,乘坐火车去上海时,途经鹰潭下车停留。邓小平同志对陪同他的省、市领导同志谆谆告诫:“你们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政策要再宽一点,经济发展的步伐要再快一点。”邓小平同志在鹰潭的这次谈话,是他“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也为江西的改革开放指引了方向。

 

深情厚谊,赣鄱难忘。邓小平在江西的革命岁月,对江西人民和江西发展的时刻牵挂之情,都被江西人民铭记于心。他伟大的革命奋斗精神将在江西传承流淌,成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