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红都】闪闪的“红星”

创建时间:2023-06-21 09:00
网站首页    红色资源    【百件文物说红都】闪闪的“红星”
浏览量:0
收藏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收藏的1933年9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第五期),为国家一级文物。《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日在瑞金创刊,先后由陆定一、张如心、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主编,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原定5日刊,实际不定期,一般是四开四版,由中革军委印刷所铅印出版,1933年3月3日第31期起,改为三十二开油印期刊,同年8月上旬又恢复原来的四开铅印报纸形式,并重新编印期号。前后共约出版124期,发行量达1.7万余份。

 

 

 

《红星》报设有社论、前线通讯、红军家信等主要栏目,另设立俱乐部、猜谜语、红军歌曲、军事常识、军事测验等专栏,从政治、思想、军事、文化娱乐等各方面,对红军建设进行宣传,内容十分丰富,被称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加强了红军全军的政治思想建设。

 

1933年6月下旬,在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举荐下,邓小平被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兼《红星》报主编。邓小平决心要把《红星》报办好,让它成为传播党的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一个主阵地,更好地为红军、为革命战争服务。

 

 

邓小平

 

《红星》报编辑部当时只有两个人,除邓小平外,只有一名通讯员给他做帮手。他既要组稿,又要写稿,还要编排版面,手写美术标题,工作量相当大。在《红星》报社编辑部所在地沙洲坝白屋子,经常可以看到邓小平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夜战的身影。《红星》报中许多没有署名的社论和文章,都出自邓小平的手笔。

 

沙洲坝白屋子邓小平同志办公室兼住室、《红星》报社编辑部

 

邓小平坚持群众办报方向,建立了一支拥有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通讯员中有普通战士,有党政机关的领导,有红军部队的指挥员。许多通讯员既是前线战斗的战士,又是战地记者;既持枪杀敌,又挥笔写稿。所写的既是他们的战友,又是他们自己。中央领导人特别关注《红星》报。当时的中革军委负责人周恩来、王稼祥经常亲自审定报纸的重要社论和文章。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张闻天等都在《红星》报发表过署名文章。1933年8月14日,《红星》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毛泽东以“子任”笔名写的《吉安的占领》。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前夕,《红星》第8期刊登了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的倡议:“为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我们愿意将存于中央政府的1932年的二元钱公谷费全部捐给战争,并希望全体红军一致响应‘红星号召’”。 消息刊登后,很快就得到红军各军团的热烈响应,不仅公谷费如数捐出,而且连伤病号也纷纷捐献了节余的休养费支援革命战争。

 

《红星》报刊登《响应红星的号召》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邓小平在长征途中依然坚持编辑发行《红星》报,在长征中发行了28期。《红星》报于1935年8月停刊,至此,《红星》报完成它创刊时的使命,“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和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在《红星》报的宣传、激励下,多少红军将士像星星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洒向人间、洒向疆场,被苏区军民称为“闪闪的红星”。

 

80多年过去了,仅存不多的《红星》报已成为珍贵的文物,但是它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建设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将永载光辉史册。

来源: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