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创建时间:2021-02-05 16:04
网站首页    会议档案    石仲泉: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浏览量:0
收藏

土地革命战争10年,苏区时期是它的主体部分和核心内容。就几个大苏区言,以中央苏区为代表都存在了6年左右。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革命精神非常高涨,斗争业绩特别突出。它们固化为只有近代中国才有的苏区红色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罕见的文化瑰宝。

怎样科学地认识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呢?

一、苏区红色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文化

近代中国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20世纪第一个伟人孙中山,在创办兴中会时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进行艰苦斗争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开辟和发展广大苏区即革命根据地,是因为大革命后期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背叛了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对我们党和革命人民实行疯狂的屠杀和镇压,继续维护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人不得不从血泊中爬起来,独立地进行革命斗争。这是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得不作的历史选择。在苏区特别是作为各苏区枢纽的中央苏区,兴起的红色文化首先是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文化。还在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时,在《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就宣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统一中华,举国称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先后发表了20多个宣言、通电和告民众书,表明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和内外政策。正如毛泽东随后指出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1页。)所以,苏区红色文化首先是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文化。

二、苏区红色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题呢?从孙中山开始,先进的中国人越来越明确认识到,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就是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苏区时期的红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基本内容,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福建长汀后在街头巷尾张贴布告说:共产党现时领导的革命,是要打倒三个反革命的东西。第一个,打倒帝国主义。不许任何人在中国逞凶,中国归中国人管,不许洋人支配中国。第二个,打倒地主阶级,废止收租制度,田地平分与农民。第三个,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政府。这就是共产党领导奋斗的三大任务。此后蓬勃兴起的、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苏区红色文化,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广泛宣传这三大任务。现在留下的许多苏区各种文化遗存,我们还能见到不少反映这三个大任务的标语和布告。一个时期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不打倒国民党政府不行吗?特别是在青年人中经常听到这种声音。这就是不了解历史。目前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都在探讨新的合作的途径,以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景。但是在80年前,那是不可能的。首先是国民党要消灭共产党,并要斩尽杀绝。即使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了,也要“先安内”进行残酷的反革命“围剿”。共产党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打倒这个反动政府。否则就无法生存,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涂改和抹杀历史。这也说明一定要加强历史教育。

三、苏区红色文化是反映苏区革命战争、生产建设和社会风貌的进步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苏区之后,一方面要进行反“围剿”、保卫苏区的战争,另一方面还要建设苏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苏区斗争生活和干部群众的精神生活是苏区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中央苏区,在我们红都瑞金,随处都能找到和听到大量反映工农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斗争生活的革命故事、山歌民谣、戏剧作品、美术画集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遗存。在瑞金、兴国,还有那时成立的博生、胜利等县,都有红色书店,亦称赤色书局,积极传播苏区红色文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那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意重。”——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干部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还有一首反映广大农民老表夏耕农忙、生产支前的新诗也很感人。即《战斗的夏天》:现在是战斗的夏天,/碧绿的大海横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从流血战争中,/靠我们自己得来的大地广田。  /你看,初夏的晨曦多么美丽,/这正是我们为夏耕而斗争的时季!/你看,夏耕突击队布满在田野里,为着战争举起我们的锄和犁!这样的新诗以生动而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了绿色苏区美丽的画面,再现了苏区人民的劳动情景。以上歌谣和新诗充分展示了苏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和进步性。

四、苏区红色文化既是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大众文化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发祥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工农大众翻身获解放,第一次成了红色区域的主人。这里与白色区域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苏区红色文化不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记录苏区人民革命的艰辛和胜利,反映革命战争的历史风云,而且它的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身。所以,文化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活泼,集革命化与通俗化、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体。还在10年前,我第一次到达瑞金时,就听说在欢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游艺晚会上,叶坪广场的“万人灯会”盛况空前。那次灯会既展示了数十种各种各样的花灯,还有五花八门的民间彩灯表演,提灯者、演灯者和观灯者达万人以上,表达了苏区工农大众翻身做主人的喜悦。所以,毛主席在二苏大会的报告中说:我们苏区在“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24~25日,《红色中华》二苏大特刊第3期。)这个“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大众文化。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化血脉之重要源头,是广大苏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苏区红色文化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 (本文摘自2011年11月石仲泉在第七次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议上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