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根丨中央红军兵工厂总厂旧址​

创建时间:2022-12-20 09:47
网站首页    追根溯源    红色寻根丨中央红军兵工厂总厂旧址​
浏览量:0
收藏

中央红军兵工厂总厂旧址位于瑞金冈面竹园村,原为刘氏永茂公祠,已有170多年历史,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二厅一井,2014年公布为瑞金市文物保护单位。

 

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总厂旧址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蒋介石进一步加大对红军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在这种形势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在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建厂。官田兵工厂直属中央军委、中国工农总司令部后方办事处领导,第一任厂长吴汉杰,党委书记张健,特派员陆宗昌,职工委员会委员长马文。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兵工厂对革命战争的重要性,已不宜集中在一个地方,于是决定将官田兵工厂中的弹药科和枪炮科迁往于都银坑和兴国寨上。1934年初,中革军委为了便于领导和调配弹药,集中力量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将官田兵工厂、银坑弹药科、寨上枪炮科陆续迁往瑞金冈面。同时,还将国民党沙县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人员全部接收过来,搬迁到冈面。

 

中央红军兵工厂在冈面期间,组建了中央苏区最大的兵工厂总厂,设分厂。人员达600多人,各种机器60余台,下设枪炮厂、弹药厂、杂械厂、总务科和财务科等机构,直接受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厂长吴汉杰,副厂长陈有仙,政委范启明,党总支书记杜绍棠。其中总厂和枪炮厂就设在竹园,枪炮厂厂长邓亚祥,下设修理股、机关股、木壳股、铁铳和机器股,主要负责配制、维修各种枪械;弹药厂设在上田蔡屋,厂长郝希英,设炸弹股和子弹股,主要任务是生产子弹、炸弹、地雷和炸药等。

 

当时制造枪炮弹药非常困难,首先设备简陋,没有机械动力,就用手摇动力,同时用水力冲的水轮机来代替动力带动车床。其次是物资匮乏,为确保兵工厂生产原料的供应,应对日益激烈的反“围剿”战争,1934年4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收集兵工材料的命令》,要求发动群众收集兵工器材并作价购买,同时要求军队打扫战场时,指定专人收集弹壳。同年5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发出《收买子弹、子弹壳、铜、锡、土硝、钢铁供军用的布告》,号召苏区人民,紧急动员起来,收集弹壳、锡、铜、铁、土硝等兵工生产原材料,支援兵工生产。

 

《红色中华》报第137期4版《中央兵工厂工人革命竞赛总结》

 

中央领导对兵工厂的工作和生产极为关心,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多次到这里视察,陈云曾亲自到兵工厂调研了解情况,找了许多工人和干部谈话,对生产、质量、成本计算、节约、发明创造以及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关心工人生活,解决兵工厂遇到的种种困难。兵工厂的干部和工人攻坚克难,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工友之间、部门之间经常进行劳动竞赛,当时还提出这样的口号:每造一颗子弹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多修一支枪等于多消灭十个敌人。通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生产任务。

 

1934年8月,中革军委将兵工厂的工人和干部,编成了一个工人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兵工厂也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分三批离开中央苏区。第一批是技术较好的工人,带上各自的修理工具和两部较好的机器(弹药厂和枪炮厂各一部)随红军出发,共60余人;第二批工人在11月间出发,共200余人,把可带走的机器全带走,掩埋坏的和没有装好的机器;第三批工人于12月底出发,共300多人,并将兵工厂的临时厂房烧毁。至此,中央红军兵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来源: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